位于福州北峰的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,已相繼建設了垃圾焚燒發電三期、危廢、餐廚、廚余、大件等項目,到今年底,垃圾焚燒設計入爐處理能力將達到4200噸/日,加上縣區處理能力5200噸/日,相比全市的垃圾產生量8900噸/日,還有富余。屆時,福州將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實現生活垃圾“零填埋”。 垃圾圍城,是大城市遇到的全球性難題。實現生活垃圾“零填埋”,標志著福州生活垃圾無害化、減量化、資源化處理水平即將邁上新臺階,對保護生態環境、資源循環利用等具有重要意義。 生活垃圾傳統填埋處理方式,需要不斷擴大對土地的占用,垃圾液體滲漏污染耕地、水體,玻璃、陶瓷、塑料等長期不能分解,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小壓力。通過入爐焚燒處理,消除了生活垃圾對生態環境的污染,還能生產出電、基肥、生物柴油、環保透水磚等物資。例如,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廚余垃圾產生的沼氣,每年最大程度可發電4000萬千瓦時;廢棄物每天可提取粗毛油約30噸,可制成成品油約25.5噸;垃圾處理中產生的沼渣,一年可產肥料約1.8萬噸,可謂生態效益、經濟效益兼得。 福州生活垃圾“零填埋”并非一蹴而就。20多年來,紅廟嶺生活垃圾處理從填埋方式轉變為工廠化焚燒處理,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建設者的心血汗水,探索出一條根本解決垃圾處理難題之道——踐行生態文明理念,有規劃、成體系、協同化地建設產業園區,推動生活垃圾無害化、減量化、資源化。這一經驗給人諸多啟示,具有借鑒價值。 主動做、早行動,解決垃圾處理難題必能見成效。2017年,全國尚未推行垃圾分類,福州市就對紅廟嶺進行重新謀劃,在功能布局上充分考慮生活垃圾的集中化、分類式處理需求。近3年來,園區總投資約42.6億元,是前20年投資總額的4倍。這充分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。在先進理念的引領下,解決垃圾污染問題不再是單純為了完成任務,而是積極、主動去做,因而取得了更好的成效。 提升處理能力是垃圾分類精細化的先導。福州垃圾回收利用處理能力強,為垃圾分類收集提供了良好條件。目前,有些地方垃圾分類還比較粗放,不少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混入其他垃圾。其中一個主要原因,是回收利用的處理能力未跟上,有些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即使收集了,也無法處理。應當加強垃圾回收利用的研發和設施建設,逐步提升處理能力,為垃圾分類精細化夯實基礎。 有效分類收集是垃圾回收利用的源頭活水。福州是全省兩個率先推行垃圾分類的設區市之一,垃圾分類工作基礎較好,為垃圾回收利用企業提供了原料支持。各地應當跟隨垃圾回收利用產能的提升,加強對居民和相關單位的組織、引導,推進垃圾分類精細化,防止垃圾回收利用設施閑置,造成新的浪費。 垃圾分類精細化是改善生態環境、有效利用資源的好事、實事,各地應當注意借鑒外地經驗,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,采取有力措施,不斷推進垃圾分類精細化,讓更多的垃圾變廢為寶,讓城鄉環境變得更美。□王志賢 |